原广东省委秘书办公厅主任陈仲旋:赵紫阳处理“李一哲大字报”

      


     1974年11月9日,时值“批林批孔”时候,在广州的北京路贴出了一张大字报,题为《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》,副题:献给毛主席和四届人大;署名:李一哲。这个李一哲,是三个青年李正天、陈一阳、王希哲各取名字中一字组成。李正天当时是广州人民艺术学院油画系学生。陈一阳、王希哲是广州十七中学66年高中毕业生,留校参加“文革”。陈、王均是群众组织的头头。

      这张大字报一贴出,引起了广州市、广东省、全国内地以及港、澳、台乃至国际的强烈轰动。

      1974年11月16日,广东省委常委会讨论了“李一哲大字报”。赵紫阳这时已官复原职,重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。

      这次由他主持的会议决定:由省委宣传部将大字报的观点列出,撰文批驳,指出这些观点与中央唱反调;要澄清混乱思想,发展广东安定团结的形势。同时决定,省委写电报请示中央,建议把大字报发到机关、工厂、学校批判;但对作者不动(意思是不抓)。

      11月18日,广东省委给中央发了《关于批判李一哲反动大字报的报告》的电报,并把大字报全文上送中央。

      12月24日,李先念在国务院交通运输紧急会议上说;“广东的反动大字报,发动了几十万、几百万人批,广东好,不怕大字报。”

      1975年1月11月,广东省委书记王首道参加完中央全会,回来后在省委常委会上转达全会精神,并转达了赵紫阳(仍在北京)的意见:“要采取说理的办法,要注意对他们(李一哲)的人身保护;要防止采取过于急躁和简单的办法。要利用这个反面教员,激发群众学习马列主义,学习毛主席著作,提高理论水平。”

      1975年1月15日,广东省委常委会再次开会,传达赵紫阳从北京打回来的电话内容。赵说,李先念、纪登奎同志和我谈了,支持广东批判李一哲三人不再扩大的意见。中央领导提醒我们,批判高潮一起来,下面容易搞大,要注意批判面。赵强调:“各单位不准抓小‘李一哲’,不要抓其他反动大字报,要切实控制。”

赵紫阳调去四川、韦国清调来广东后,在1977年12月的广东第五届人大会议的《工作报告》中,宣布“李一哲”为“反革命集团”。

      1978年4月,习仲勋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,12月,广东省委宣布对“李一哲”公开平反。习仲勋、吴南生、王宁等先后五次与“李一哲”谈话。1979年2月6日,召开大会为他们正式平反。

      习仲勋与“李一哲”三人谈话时,王希哲说:“当时赵书记(赵紫阳)对我们是讲政策的。”“当时,说我们写反动大字报,赵书记说要让我们讲话,不准打人。他当时那样处理,合情合理,我们对赵书记没有意见。”李正天说:“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,赵书记还让我们讲话,不说我们是反革命,没有抓我们,这是不容易的。”

      习仲勋说:“赵紫阳同志当时组织批判你们,在当时的情况下,处理得很好。”“赵紫阳同志当时那样处理,很了不得。”“在‘四人帮’那样猖狂的时候,能那样处理,是很得体,很有魄力的,而且是很有胆识的。”

      我在这里稍微详细引述这些情况,是因为我从始至终都接触,甚至参加了处理的全过程,因此感触良多。从“反右”到“文革”,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开展“四大”——大鸣、大放、大字报、大辩论。但“大辩论”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。甚至在“文革”中,到处都分两派,也没有见到真正意义上的“大辩论”。

      最重要的感触是:让人民说话,允许群众发表言论、针砭时弊、参政议政。即使有人说了错话、坏话,也不应动则定罪名,更不能随便抓人和限制自由。这样就能达到“稳定政治局面”的目的。反之,蛮横不讲理,以权势压人,以大帽子吓人,甚至舞枪弄棒,那就决不会有真正的“稳定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原载于|《炎黄春秋》2013年第4期